潜山文明网

中共潜山市委宣传部 潜山市文明办  主办

交出脱贫靓丽答卷 绘就民生幸福图景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3-29 11:47:51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

在这场举世瞩目的伟大实践中,潜山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尽锐出战、克难攻坚,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取得了历史性胜利。6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户收入水平显著提升,2019年4月省政府公布潜山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市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如期兑现向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

一家一户笑开颜

春后的源潭镇长和小区又是碧草如茵、莺歌燕舞,栉次鳞比的楼房、宽敞整洁的道路让人眼前一亮。

“搬到新居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谈起现在的生活,从三河村深山林中搬过来的张杏花喜笑颜开,“以前住在穷山沟里,房屋破旧,也没啥收入来源。现在不但住上了小洋楼,还能到附近厂子里上班呢。”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如今,我市绝对贫困全面消除。脱贫群众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均有保障。49.8万人次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因病致贫家庭挺起了生活的脊梁;1960户6455人通过易地搬迁挪穷窝,拥有了幸福新家园;15余万人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资助,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兜底扶贫为低保、残疾人等特困群众编织起民生保障网。

古皖大地上,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千家万户的脱贫夙愿因此而实现!

清晨,五庙乡杨畈村伟诚服饰就业扶贫车间迎来上班潮,村民涂满云和其他来自附近村庄的农家妇女一样,摇身一变成为产业工人,在家门口的车间里开启了新的一天。

涂满云的就近就业得益于我市打造的“20分钟就业圈”。通过有效串结扶贫车间、扶贫基地,让贫困群众以家为中心,在20分钟左右路程半径范围内实现就业。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就业、扶持创业,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人均收入逐年提升。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底的2334元提高到2020年底的13244元,6年时间增长4.7倍。

疾风知劲草。在脱贫攻坚大考中,我市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竞相迸发。拄拐青年黄勇以顽强的意志同命运抗争,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袖珍女孩储芳以乐观心态重拾生活信心,凭自强不息重获新生;突遭家庭变故的陈文英不气不馁、不等不靠,成为“打不倒”的“鸭儿嫂”……无数潜阳儿女激发出“我要脱贫”强大内生动力,将辛劳的汗水洒遍战贫一线,共同唱响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时代强音。

一乡一村焕新颜

水吼镇三里村塘湾组村民王节根常年在外地务工,每年春节他都会返回老家。“老家的变化,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村容村貌一年一变样。”王节根告诉笔者,以前入村的那条泥巴路又陡又窄,每次坐车路过时他都心惊胆战,而现在这条路早就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

脱贫攻坚战中,我市聚焦贫困地区短板弱项,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整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新改建农村道路3583公里,每平方公里公路里程达2.8公里,基本实现“户户通”。改造危桥47座,治理中小河流131公里,光纤、4G信号实现全覆盖,所有行政村通10千伏和自然村通380伏动力电,建成水利扶贫项目2315个、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396处,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全面达标,城乡环卫实现一体化。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改变村级贫困落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关键之举。

位于官庄镇东南部的杨庄村曾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蚕桑产业一度为该村主导产业。然而,随着市场变化,蚕桑产业面临困境,村集体经济困难。2014年该村抓住脱贫攻坚政策机遇,争取项目支持,建设集“生态养殖、观光采摘、休闲垂钓、农耕体验”于一体的蚕桑文化产业园,引进桑叶深加技术,开发桑叶茶、桑芽菜,延长蚕桑产业链条。到2020年底,园区吸纳安置点及周边50多名贫困劳动力就业,该村集体收入超50万元。

2014年至2020年,我市累计实施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223个,投入资金达11065万元。“这些项目正在发挥效益,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带动村民增收的新引擎。”市扶贫办主任周凤扬介绍道。2019年,全市175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2200余万元。

一枝一叶总关情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民战争。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拿出超常规举措,才能打赢这场攻坚战。

出台“1+20+N”政策配套计划和“1205”工程实施方案,配套出台健康脱贫综合医保政策……精准扶贫政策支撑网越织越牢。

建立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98亿元用于支持脱贫攻坚……真金白银的投入为打赢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

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各显神通、同频共振,共同绘就摆脱贫困的壮美画卷。

槎水镇油坊村,在第一书记、扶贫队长周哲红的带领下,村子产业强起来了,环境美起来了,贫困发生率由24%降至0。“多亏了周书记带着咱们脱贫!”当地群众总是这么说。躬身扶贫,干群鱼水情更深。

脱贫攻坚中,我市向173个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全面派驻扶贫工作队、工作专班,2015年全国驻村帮扶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驻村帮扶“2345”模式全国推广;近8000名干部职工与2.79万户贫困户结对子、认亲戚,常态化开展帮扶走访,户均落实帮扶措施5个;抽调1549名干部组成173个专班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行动,全部下沉一线解难题深帮扶……全市下足“绣花”功夫,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就是干部精准发力的导向。

连续4年不间断开展脱贫攻坚春夏秋冬“四季攻势”,“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久久为功;脱贫摘帽后坚持“四个不摘”,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加试题”,全力以赴最大限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带来的影响……每一个关键节点,每一项困难挑战,全市都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决心和勇气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民心所向,胜之所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市将继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广大群众在乡村振兴大战略中进一步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前是第一页
责任编辑:市扶贫办 作者:朱礼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