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文明网

中共潜山市委宣传部 潜山市文明办  主办

梅城:扶贫念好“导”字经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3-08 09:00:00

租金+股金+薪金,腰包鼓了


家住梅城镇潘铺村新阁组的李成送今年的早春计划排的很满,潘铺生态园里的果树松土,施肥,修剪都是他的专职。已经是脱贫户的他,干起活来浑身有劲。“边拿工资,边收租金,年底还有分红。搁以前我是想都不敢想。”李成送说道。

“扶贫信贷资金5万元入股合作社,到年底就可拿到3000元分红,5亩多的土地也流转给合作社,我们夫妇二人都在合作社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的收入,最主要的是离家近。”李成送给我们算起了自己的收入账。

如今,梅城镇潘铺村像李成送这样从合作社尝到甜头的贫困户还有十几户。村里依托先红家庭农场的合作社,推行“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以租金+股金+薪金的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潘铺村有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与合作社形成结对帮扶,其中土地流转有3户,签订用工协议有12户,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入股7户。

“这种‘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让传统农民变身为‘产业股东’‘职业工人’。” 梅城镇扶贫办公室主任查晓雯说。

在梅城镇,金融扶贫日渐见效。目前,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5个,带动 223个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


搭建就业平台助力脱贫

梅城镇彭岭村永峰组的朱玉莲原本是一个小康之家,因为丈夫不幸得了偏瘫,家中两个孩子读书,朱玉莲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可她又不能外出打工,只得在家门口的板子厂上班,可是板子厂的活儿累,又不能抽时间照顾家,经过梅城镇政府工作人员的介绍,在甬安雨具的就业车间上班以后,朱玉莲计件上班,对时间的灵活运用度高了,离家路近还能兼顾家庭。甬安雨具的老总李立君 告诉我们,在潘铺工业园区针对年龄偏大、就业困难且无技术的困难户就业群体,公司在车间设立2个“扶贫班组”,安排专业的技工老师集中“一对一”手把手进行免费培训,目前已有60余户贫困户走进“扶贫班组”,已基本掌握技能,最少的也能每月挣1900元。该公司为15名持有扶贫手册贫苦户发放工资总额9万。

针对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者,梅城镇及时开展送岗下村活动,提供符合贫困劳动者实际的就业岗位供其选择,组织群众参加各类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帮助群众与用人单位对接。每年春节过后,该镇都组织群众参加春风行动和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多渠道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双向选择平台,帮助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该镇深入分析贫困劳动者致贫原因、就业现状和需求,根据实情,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专业、课时安排和以户为单位的贫困劳动者实际的就业帮扶计划。目前,该镇组织在家务农的100余人的贫困劳动力参加了茶叶、家禽养殖、电工、钳工职业技能培训。2017年,全镇共建设70余家居家就业基地,带动50余户贫困户就业,开展各类培训352人次以上,同时积极搭建贫困劳动力和用人单位对接平台,鼓励贫困劳动者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打出增收“组合拳”

“这一片以前是荒废的山坡,杂草丛生,水塘里因为淤积严重,水浑浊不堪,大家伙都是有当家塘,却只能跑远处去洗衣浆衫,就连屋子边上的茶山都感觉是灰蓬蓬的。去年,美丽乡村建设搞好了,外出务工的孩子们回到家,各个都惊叹不已,过年来走亲戚的朋友也是赞不绝口。”贫困户聂贤进家也建起了整洁的房子,宽敞的水泥路蜿蜒在茶山,门前新整修的当家塘里清水荡漾,前来看龙灯热闹的周边群众纷纷夸赞。

按照“宜农则农、宜果则果、宜游则游、宜林则林、宜商则商”的产业发展原则,梅城镇力求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促进农民增收,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生态饭”,走上绿色脱贫路。

该镇精准掌握贫困户的资源、劳力、技能等产业发展条件,逐村逐户指导选择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持续性的产业。一是长短结合。既发展极易适销对路的“短、平、快”种养加项目,又要立足于裕安实际,大力发展可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实现短期能脱贫,长期能致富的目标;二是村户结合。既扶持贫困户依托产业脱贫,又要壮大集体经济,支持贫困村盘活资产、开发资源、发展物业、创新服务。依托集体经济的辐射带动帮扶,更加持久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主辅结合。 “一主多辅”依然是脱贫户产业脱贫的基本思路,既依托公司、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又要谋求适度发展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绿色有机产品,走特色、特质、特价的新路子。

目前,该镇基本形成以特色茶叶、蔬菜、水果、林特、畜禽、渔业、光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导的扶贫产业体系。2017年,实现335户1114人脱贫,完成了年度脱贫任务。(作者:聂玲慧 刘深应)


当前是第一页
责任编辑:[db:来源]